2005年6月22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四版:浙江潮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本报报道《一个缓刑少年的高考》引来社会关注
万里学院愿录取缓刑少年
本报首席记者 汪嘉林

  《一个缓刑少年的高考》(详见本报6月15日报道)刊发一个星期来,所引起的社会反响大大出乎了记者的预料。很多热心读者通过电话或电子邮件表达自己的观点。还有一部分读者虽然没有直接与本报取得联系,但在BBS上留下了自己对此事的看法。
    读者刘女士是位直爽的人,电话一接通她便不由分说地发表起看法:“嗨!这个孩子也真是的,怎么会干出这种蠢事来呢?不过法院、学校为了他也可算是仁至义尽了。最后到底能不能考上大学除了他自己的努力外就看运气了。不管怎么样还是希望这孩子能进入他心目中理想的大学。”
    与刘女士不同,网友“皮阿诺”在BBS上发表的评论似乎让人对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制度产生了一些思考:“中学,特别是高中的教育管理处于一种畸形的严格状态。很多学生在学校里几乎绷紧了每一根神经,没有任何发泄的时候。我注意到了,这起案件发生的时候是在去年暑假,正是学生短暂离开学校的时候,我认为这是一种‘矫枉过正’般的发泄情绪在这孩子身上的作用。从理论上说,学校与学生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而现在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往往是上级对下级或君与臣的关系。我也是从小学、中学、大学一路走过来的,深深知道作为一个高中学生所要承受的压力。现在不是强调素质教育吗?学校教会了这孩子如何读书,但没有教会他如何做人。真不知道大学对于这样的孩子是个永远的梦还是切切实实脚下的路?”
    听了、看了不少读者的来电、来信,多数读者都很关心陈晓海如果高考分数上线到底会不会被大学录取。为此记者电话联系了浙江万里学院招生办工作人员戚能杰和人文传播学院院长蔡罕副教授。
    “对于这样平时品学兼优的因为一时糊涂而干出‘傻事’的孩子,原则上只要他的高考分数能上线,我们院还是会将他录取的。”戚能杰说。而蔡罕副教授对于陈晓海则提出了几点建议:“从你们的报道上知道陈晓海是个非常喜欢政治和文学的孩子,这一点非常好。那件案子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为了过去,成为了历史。一个孩子谁不会犯一点或大或小的错误,关键还是要看有没有勇气和能力认识这种错误。目前他应该多为将来进入大学后的生活学习考虑一下了,既然喜欢文学,那么就应该趁这个暑假多看点名著,多写写文章,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打好基础。从他平时的成绩看,他应该能考取大学的。”
    同时,记者将浙江万里学院的意见反馈给了陈晓海所在的绍兴市高级中学。陈晓海的班主任秦志林老师听到这样的结果感到非常高兴:“我们非常感谢《浙江法制报》能为晓海这样奔走,也非常感谢万里学院愿意为晓海提供这样一个继续深造的机会。其实,这件事情发生后,我们也一直在总结。学生做出了这样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我们学校工作的一种失误。”
    明天高考成绩就要公布了,我省从25日开始至28日将全面开展志愿填写工作。届时,记者还将对陈晓海予以关注。